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9月12日—9月18日)
实施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度。
三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契机。实施城市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深入挖掘城市矿山,建立各类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的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选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的县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县建设。第四节 加快流通体系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物流体系。在甘河工业园区开展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试点。
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提高电力用煤效率。加快淘汰、限制、减少国际环境公约管控化学品。统筹新建、在建和现有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以及其他协同处置设施等资源,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13.1+4省级生态环境督查工作体系:青海省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相继组建了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和东部、柴达木、环湖、青南地区4个跨区域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构建起1+4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试点城市可以在组织模式、规划设计理念、工程技术、资金筹措、机制体制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或先行先试。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创新健全统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管理机制。
开展野生动植物多物种调查,推进羌塘三江源、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青海区域)、青海湖和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迁徙廊道、救护站、观测网络。壮大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
扎实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有序开展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探索建立核安全公众沟通评估机制,推进维护核安全全民行动。第二节 深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梯次深化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加快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管,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环境风险源企业名录,实施分类分级动态管理。
完善平战结合、区域联动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全面推进物流、网络购物平台绿色包装应用。
有序发展共享经济和二手市场交易,鼓励互联网+二手交易模式发展。举办好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论坛、国家公园论坛等交流平台,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
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建成至少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保障稳定运行,对难以稳定运行的处置设施实施升级改造。20.三线一单:2017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国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探索建立修复后地块再开发利用过程环境风险监管制度。第四节 主要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全面建立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环保管家,加强项目调查、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全过程技术指导,确保项目建设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
到2025年,源头活水水质保持在Ⅰ类以上,干支流生态水量充足,水源涵养功能整体增强。在柴达木绿洲,率先建立农村生活污水以用促治制度,逐步建设完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设施,处理达标后实现就近灌溉回用。
提标改造一批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至少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各县(市)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有序推进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排查整治,实施矿井涌水、废渣风险管控与治理工程,坚持一矿一策,形成一批治理技术模式。推进城镇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节能照明、节水器具。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长效管理,因河(塘、沟、渠)施策,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水产养殖污染、种植业面源污染、改厕等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35年,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鼓励对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定差别化管制规则、准入要求及许可规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强化监管。
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严禁在禁燃区内燃用高污染燃料,依法拆除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稳妥推进燃煤设施清洁化改造。完善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制度贯彻执行。
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8.千吨万人:实际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在1000吨以上农村水源地。
实施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二期等重点项目,推进重要河道敏感区综合治理及黄河流域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等黄河安澜工程,实施湟水河、隆务河、泽曲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委托管理新模式。
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落实青海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等制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节水评价制度,建立城市节水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建立符合青海农牧区实际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水源保护、畜禽粪污、黑臭水体、农业面源等方面的省级治理技术标准规范。坚持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核安全监管力量,提升地方核与辐射监测应急支援能力,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实战化水平。
25.零碳电力系统:建立适应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电力体制机制,更大范围内配置电力资源;允许合理弃风弃光,完善辅助服务定价机制;统筹协调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开展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程。
创建国家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海南州、海西州等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及青豫直流二期配套电源项目,谋划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电源项目。
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健全符合农牧区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向农牧区延伸,建设农村有机垃圾综合处置利用设施。
评论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